(前排左二起)國民健康署魏璽倫副署長、財團法人醫院評鑑暨醫療品質策進會董事長林啓禎、中央健康保險署李伯璋署長、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黃兆山理事長、明華園戲劇總團首席孫翠鳳,齊聚出席骨質疏鬆症照護高峰論壇。
針對高風險族群,陳明翰說明,首先是停經女性、年紀較大的長者,包含65歲以上女性、70歲以上的男性;再者,若有家族史,父母親本來就有發生骨鬆的話也是危險族群
現今手術技術與醫療器材進步許多,病患的恢復速度也較過往快,所以手術後的復健與後續的骨質疏鬆治療更顯重要。骨質疏鬆的藥物治療目前也有口服與長效針劑等多種選擇,可以依照個病患別狀況來決定。
醫療體系更為因應疫情,從原本的實體門診改為遠距通訊門診,不論是醫護人員或者是病患必須重新適應如此陌生或有其限制的醫護行為,此時骨鬆治療藥物的持續給予就變成重大的課題。
據統計,全球每3秒鐘有1例骨質疏鬆性骨折發生,約50%的女性和20%的男性,在50歲之後會遭遇初次骨質疏鬆性骨折。若跌倒造成髖關節骨折,1/5會1年內死亡。
「醫師,我被診斷骨鬆,一定要用藥嗎?」這是骨鬆患者在診間常有的疑問,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常務理事、臺大醫學院名譽教授蔡克嵩強調,已經骨鬆骨折,或者骨折風險很高,才需要用藥,且還要搭配運動、營養和定期追蹤等手段同步治療,更呼籲骨鬆治療是一輩子的事,應與醫師討論長期規劃,減少未來骨折風險!
根據統計,當骨密度T值與年輕人尖峰骨量的差距到2.5個標準差以下,也就是T值低於-2.5,代表已經骨質疏鬆症;因此除了上述的高風險病友,任何想要避免骨鬆找上門的停經前女性、50歲以上男性,都可適時接受骨密度篩檢,了解自身狀況。
隨著年紀增長,骨頭密度開始流失,容易提高年長者骨折的機率,根據統計,骨折一年後,男性死亡率約為22%,女性約為19%。事實上,骨質疏鬆所引發的骨折,有著幾項特徵。若能了解這些,或許就可以早一些留意患病的事實。
保持骨本黃金期是35歲 更年期發生骨鬆有徵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