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每6個癌症新病人就有一位正值生育年齡。新婚的傳勇展開兩人幸福世界沒多久,隨即發現罹患白血病,倉皇中做了化學治療和血液及骨髓移植,還好順利保住性命。雖然白血病治療對傳勇的生育能力產生永久傷害,但時隔八年,他有幸喜獲麟兒。
台灣罹癌人數屢創新高,每年更有約17萬人死於癌症,而體重和營養是影響癌症整體治療成效很重要的因素,醫師指出,20%的癌症病患是死於營養不良,而非本身的腫瘤疾病,因此,維持營養,避免體重減輕造成的惡病質,才是抗癌的致勝關鍵。
台灣新冠肺炎雖然趨緩,但全球疫情依舊嚴峻,民眾擔心到醫院被感染,讓居家治療成了選項之一,無論在家洗腎、化療、打靜脈營養輸液等,都能避免久待醫院又不中斷治療,成了防疫下的新趨勢。根據健保署統計,今年1、2月居家醫療照護整合計畫,較去年同期增加了近萬名需求者。
現在的醫學到底有幾分真實性?我認為把大家普遍信以為真的醫學常識都當成胡說八道也不為過。從這個角度看,誤信「 預防」一詞的美好,而對「預防醫學」心存幻想,實在不可取。
若親戚中沒有人罹癌,那麼自己罹癌的機率,或許會比家中有人罹癌的人來得低,但是,如果因為這樣就認為「自己很安全」,那就大錯特錯了。
愈是平日健康狀況良好的人,就愈容易把「我不會得癌症」、「我的父母或兄弟姊妹沒有人罹患癌症,也沒有帶癌症基因,所以我不會得癌症」掛在嘴上。
近幾年免疫療法上市,成為癌症病患治療新曙光,合併化療效果顯著,也建立癌症治療新準則。健保署於108年4月將免疫療法藥物納入健保給付,適用非小細胞肺癌及泌尿道上皮癌等8種癌別,不僅讓台灣癌症治療踏入新紀元,嘉惠全台許多癌症病友,被各界視為德政。
衛福部已核准攝護腺癌新一代口服荷爾蒙藥物適應症,為「高風險非轉移性去勢抗性攝護腺癌」患者一大福音!
元老級抗衰老診所醫師柯威旭指出,免疫力講求的是平衡,根據現有益生菌研究,其可幫助增強宿主抗菌及抗病毒能力,促進免疫調節作用,和降低身體過敏反應的程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