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道不只影響著我們的情緒,也是人體最重要的免疫器官。尤其在疫情升溫期間,更要留意自己的腸道是否健康。
如調整生活習慣也無法促進排便,醫師除開藥治療外,也會於診間施以灌腸這類物理方式刺激腸胃蠕動來協助排便。
中醫最擅長的就是調節免疫,而脾胃運化是否正常,往往與免疫機能調控的好壞具關聯性,大約七成的免疫細胞都在腸道裡,更是人體最大的免疫器官,良好的免疫力能防止病毒入侵,更能維持身體健康、預防老化。
八十七歲的葉奶奶九年前確診慢性腎臟病第四期,年事已高且患有乳癌及膽結石等多重共病症,對於透析猶豫不決,爾後子女陪同轉診至台北慈濟醫院,經醫師建議以降低尿毒素為治療對策,使用臺灣腎臟醫學會臨床診療指引中推薦之醫藥級「奈米科技碳素粒子」吸附尿毒素。
王品喬藥師建議,益生菌活性很重要,必須能耐熱至40度,否則在運輸過程中容易死亡;再來要耐酸,才能抵抗胃酸,到達腸道後,還要能耐膽汁,通過這些考驗才有機會在腸道生長。
逆轉脂肪肝不能只顧肝 維持腸道健康也很重要
有句話說「萬病歸脾土,醫病先醫腸」。所謂的腸漏症,就是腸道菌相失衡,造成腸道毒素流竄全身,引起許多的病痛。
日前日本發生男嬰食用蜂蜜水猝死首例,引起國內家長注意!醫師指出,蜂蜜其實是生食,容易有肉毒桿菌芽孢,而1歲以下的嬰兒,腸道菌叢未發展完全,無法抵抗毒素,嚴重恐造成休克、致死。
正常人是一天解便一至二次或兩天解便一次。以統計學的角度,一週解便少於三次就定義為便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