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症候群真焦慮!收心少吃含糖飲品 | 華人健康網

暑假進入尾聲,小心幼童「開學症候群」上身!醫師提醒,規律生活與適度運動,可幫助學童情緒穩定,要防止開學前焦慮,應少吃含糖食物,以及刺激性飲品,如咖啡、茶等,且應特別留意孩童剛開學第1、2週的學習情形,別讓開學成為孩子沉重的心理負擔。

82845.jpg
暑假進入尾聲,若家中有開學前焦慮的孩童,應減少含糖飲品的攝取。

台北市萬芳醫院兒童職能治療師張慧敏表示,開學症候群大多發生在開學後的前2週,臨床上曾有孩子因為開學,發生退化行為的例子。例如原本已經不尿床的小孩,在剛開學時卻常常尿床;或早已戒掉吸手指習慣的小孩突然又開始有此習慣,這些可能是因開學後情境轉換,造成孩子適應壓力的退化行為。


調整作息 遠離開學症候群

一般而言,孩童通常要花1到2週的時間適應開學的情境轉換,家長可藉由幫助孩子調整作息、早睡早起、多運動,避免開學症候群的症狀;針對即將進入國小1年級就讀的幼稚園小朋友,家長可以帶著孩子參觀校園、口頭描述上課的情景,為孩子做好心理建設。

建議暑假越接近尾聲,家長可陪小朋友做一些簡單的肢體關節運動,如跑步、伏地挺身等,藉由肢體負重壓力,幫助幼童腦部活化與穩定,同時這段期間,應減少含糖飲料,以及咖啡、茶等含有刺激性飲品,並要減少使用3C產品,且要養成良好睡眠習慣,以迎接健康又快樂的開學日。

萬芳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張勝傑則是強調,暑假即將結束,小朋友通常有兩種症候群:一是開學前焦慮,臨時抱佛腳趕暑假作業,導致心情焦慮、煩躁;二為抗拒上學,上學容易注意力不集中、懶散、學習效率差及想回家。


開學前焦慮 拔頭髮想懼學

不只上班族會有「Monday Blue」,小孩也會因為開學產生「開學症候群」;嚴重開學症候群的孩子會出現「拒學」,或是「懼學」情形,也可能伴隨肚子痛、胃痛、失眠等生理反應,甚至門診也有學童因「懼學」拔頭髮、過動求診的病例。

82846.jpg
即將開學,醫師建議開學前幾天應調整作息,避免日夜顛倒。

基本上,罹患開學症候群的高危險群,包括:轉學生、換新班級或是1年級新生,特別是小學1年級孩童,脫離自由自在的環境後,進入處處受約束的學習場所,易產生過動傾向;且孩子的焦慮不安可能轉嫁到家長身上,讓親子間緊張不安關係升高。


【醫師小叮嚀】:

多數患有開學症候群的學子經心理輔導後,一半以上可改善,嚴重者有焦慮或憂鬱症狀,須輔以藥物治療。要避免「開學症候群」,建議開學前幾天應調整作息,避免日夜顛倒、安排長途旅行或從事過於激烈活動,並培養坐在書桌前溫習功課的習慣。尤其在開學前,千萬不要帶孩子玩得太瘋,以免孩子的情緒與作息一時難以轉換,讓症狀加劇。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