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網/記者賴欣平報導
國際糖尿病聯盟預估,到2045年,全球糖尿病人口可能將超過6億人,而根據國民健康署統計,台灣糖尿病患者也以每年2萬5000人的速度在增加,是影響國人健康的重要慢性病。
▲對於有些年輕患者來說,「施打胰島素會造成體重上升」,也可能成為影響胰島素使用意願的原因之一。莊武龍醫師解釋,正常狀態下胰島素的使用僅會帶來輕微體重改變,並不會持續上升,會發胖多半還是飲食控制不當導致。
有些人一被診斷出糖尿病,就感到灰心喪志,擔心自己一輩子都需要與藥物為伍,別說是治療,就連生活都感到興致缺缺。但事實上,並非所有糖尿病患者皆須終生服藥,基督教鹿港醫院新陳代謝科莊武龍醫師分享,曾有一名患者在接受癌症化療時,血糖飆升至6、700 mg/dL,陷入昏迷後緊急送至加護病房,所幸在第一時間妥善治療,患者身體恢復情形相當良好,至今不僅癌症未復發,持續追蹤血糖值約4、5年,患者血糖已恢復至不需吃藥即可控制的狀態。
「三多一少」 醫籲民眾注意糖尿病早期警訊
要如何早期發現糖尿病?莊武龍醫師提醒民眾注意「三多一少」,當意識到自己開始吃多、喝多、尿多但卻不明原因的體重下降時,即須提高警覺;另外,肥胖、有糖尿病家族史或曾出現妊娠型糖尿病,都是相對高風險的族群,可定時安排抽血,檢查血糖值,以利及早診斷。
其實,早期糖尿病可能透露的警訊遍佈全身,包含常出現在脖子及腋下的「黑色棘皮症」;傷口不易癒合;或因尿液中有糖,造成泌尿道反覆發炎等。莊武龍醫師表示,隨著衛教知識的推廣與觀念建立,現代人對於糖尿病的警覺心相較過去已有明顯提高,拖到症狀嚴重才來就醫的人已是少數,此時,只要調整好生活型態,透過積極飲食、體重管理或是藥物治療,找回穩定血糖並非不可能。
飲食「吃硬不吃軟」 糖尿病患者需改變生活型態
在所有生活型態的調整中,「飲食改變」是最快能將血糖控制下來的方式,然而,莊武龍醫師坦言,有些患者自覺有在控制飲食,直到回診時經醫師一問之下,才發現「方式不對」。以早餐為例,有些患者會說自己吃粥、喝豆漿,吃得很「清淡」,事實上,對糖尿病患者來說,型態上較硬的食物相較軟的更為適合,也就是說,吃米飯好過於吃粥。而含糖飲料中的液態糖,攝取後也更容易使患者血糖飆升,如真的想喝飲料,建議仍以「無糖」為主。
另外,「控制體重」也是糖尿病患者日常照護相當重要的一環。莊武龍醫師說,糖尿病患者運動上並無太大限制,但第一型糖尿病或容易低血糖的患者,要注意防運動後的低血糖;另外高血壓若尚未妥善控制,不建議做過度的重量訓練。
及時使用胰島素 減緩高血糖造成之傷害
日常照護做好後,也絕對不能忽略「藥物治療」的重要性。莊武龍醫師說明,糖尿病藥物目前以改善胰島素阻抗、補充胰島素及延緩葡萄糖的轉換吸收這三類為主,然而,胰島素可說是其中雖有效但最被「汙名化」的藥物。
在胰島素使用上,患者最常見的疑慮包含恐懼打針;或是因過去傳統治療常拖到需洗腎才開始打胰島素,讓患者誤將「使用胰島素」與「病情嚴重」劃上等號,擔心一打就是一輩子,事實上,及時使用胰島素,可有效避免人體因血糖過高引發的其他傷害。莊武龍醫師提到,當體內血糖太高時,人體代謝機能會受影響,且會使白血球活動力降低,導致身體處於免疫力低下的狀態。除此之外,也可能併發眼睛視網膜、腎臟及神經等多處病變。
施打胰島素≠會變胖 主因還是「飲食控制不當」
對於有些年輕患者來說,「施打胰島素會造成體重上升」,也可能成為影響胰島素使用意願的原因之一。莊武龍醫師解釋,正常狀態下胰島素的使用僅會帶來輕微體重改變,並不會持續上升,會發胖多半還是飲食控制不當導致。而如患者相當在意,也可選用較新的胰島素,及搭配24小時連續監測的血糖機,在血糖數值上升時精準使用胰島素,有助於降低胰島素的總用量,減緩體重上升的幅度。
早期還能自我修復 擺脫長期用藥並非不可能
莊武龍醫師提醒,「人體就像植栽」,有自我修復的能力,在出現些微枯萎的狀態下澆水,仍有機會能救回,但等到完全枯萎就可能來不及了。因此,患者如能於早期介入,在負責分泌胰島素的胰臟細胞還有功能時,即從日常照護及藥物治療上著手,穩定控制病情,擺脫長期用藥並非不可能。
MAT-TW-2200270-1.0.05/2022
資料來源: healthnew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