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腎臟病變症狀不明顯,若未定期檢查,病患很難察覺身體的變化,直到出現不適症狀時,很有可能腎臟功能嚴重惡化,需要透過洗腎維持基本生命機能。
台灣新冠肺炎雖然趨緩,但全球疫情依舊嚴峻,民眾擔心到醫院被感染,讓居家治療成了選項之一,無論在家洗腎、化療、打靜脈營養輸液等,都能避免久待醫院又不中斷治療,成了防疫下的新趨勢。根據健保署統計,今年1、2月居家醫療照護整合計畫,較去年同期增加了近萬名需求者。
姜至剛醫師指出,低蛋白飲食過程中,因為蛋白質攝取量低,因此體內必須胺基酸整體含量也較不足,補充酮酸胺基酸,合成胺基酸的同時,又不會產生含氮廢物,所以對於腎臟負擔自然而然有所降低。
根據2019年糖尿病年鑑報告指出,腎臟病變的比例逐年增加,全台約有近40萬名糖尿病患者併發慢性腎臟疾病,當中又以65歲以上的高齡糖尿病患者增加幅度最多。
一名50餘歲的糖尿病患者,飯前血糖一直以來都維持在正常數值,一次回診時卻發現糖化血色素超過9%,飯後血糖值更飆破400mg/dl,詢問下才得知因為長期外食,嚴重偏食,平時根本完全不攝取蔬菜,由於沒有任何異樣,即使醫師建議改變飲食習慣,卻仍堅持肉食主義,恣意放任飯後血糖大幅波動,
根據健保署統計,全台9萬的洗腎人口中,有5成是糖尿病所導致。為了預防腎功能快速下降,遠離洗腎,糖尿病腎病變患者不僅要控制糖尿病病情,還要顧及「只退不進」的腎功能,醫師認為在此蠟燭兩頭燒的情況下,低蛋白飲食搭配酮酸胺基酸也許可以幫上忙。
門診植管不僅可以當天完成,還可以直接由腎臟科醫師執行,不需要再轉到外科進行手術,醫病關係信任感高,也降低病患對手術的陌生感。
台灣是洗腎王國,全台超過200萬名糖尿病患者,都是最危險的候選人!醫師指出,高達半數洗腎患者罹患糖尿病,其實尿中白蛋白是早期腎臟病變指標,建議患者每半年應檢查一次。
江明哲醫師說,賴姓阿嬤第一次就醫時,身體虛弱,需坐著輪椅,由兒子推著進入診間,施打補血針後的兩三個月,症狀明顯獲得改善,已能夠自己走進醫院,簡直判若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