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有機農業」將是氣候變遷下農業的永續解方 | 十分好

文/郭華仁  圖/綠色餐飲指南、Photo by Kalle Schmitz on Unsplash 


氣候變遷的威脅

在2020年,我國56年來首次沒有颱風登陸,造成的乾旱嚴重威脅農、工業與民生用水,農業停止耕灌的補助約70億元;美國則約有40%的地區,光是美西部便約有88%的地區也處於乾旱之中;聯合國更警告:「乾旱將成為下一個大流行,而且沒有疫苗可以治癒」(註1)。

然而乾旱只是氣候災難的一環,2020年世界各地也頻傳大雨造成巨大的損失,影響到全球約960萬人的生活甚至於生命。我國今年(2021年)五月旱季一結束,大雨隨之而來,造成8千5百萬農損,八月豪大雨的損失更逾1.5億,不用說這些影響如何及於消費者了。

以上只是氣候變遷造成災害的一年縮影,實際上專家早已告訴我們,災害發生的機率只會越來越頻繁,而其肇因乃是人類排放過多溫室氣體,造成全球暖化而帶來極端氣候。最嚴厲的警語不外是:現今的溫室氣體排放速度若不減緩,2050年大氣二氧化碳濃度會衝破450ppm,而造成地球不可逆的破壞。


現今的溫室氣體排放速度若不減緩,將造成地球不可逆的破壞。(攝影:陳瑋晟)

人類所剩下的時間不多,從1995年開始聯合國每年都要召開氣候變遷會議,討論對策,要求各國降低溫室氣體排放。《京都議定書》在1997年通過後,淨排放量、排放權交易、綠色開發機制、碳關稅等理念與作法就逐漸出爐;而2015年的《巴黎協定》要求各國須致力於在本世紀後半葉開始邁向排碳量負成長,已開發國家則要提供氣候基金,支應減碳相關計劃。

淨零碳排放的要求會帶動產業與貿易的改變,將來「碳邊境稅」的實施將嚴重衝擊出口導向的我國經濟。政策如何邁向低碳,已刻不容緩。2021年九月,農委會率先各部會,成立了「氣候變遷調適及淨零排放專案辦公室」,在在顯示氣候變遷對農業的重要性與迫切性。


農業與溫室氣體釋放

農業是溫室氣體釋放的重要來源,而其所造成的氣候變遷反過來又嚴重衝擊農業。全球農業部門的溫室氣體排放約佔人類總排放的25%左右,在這約四分之一的排放中,畜牧業佔55%、農作物30%、其餘耗能約15%。不過若把整個食農體系納入計算,佔比就由25%躍昇到33%,其中四分之三來自農業生產、製造、運輸、加工、與廢棄物處理,其餘來自自然生態系轉為農業用地(註2)。

近代食農體系高度仰賴化石燃料,包括化肥農藥的製造、大型農機的使用、糧食國際貿易長途運輸等,以及土壤耕犁後的釋放二氧化碳、氮肥的化為氧化亞氮、以及牛隻的甲烷釋放等。


農業是溫室氣體釋放的重要來源,而其所造成的氣候變遷反過來又嚴重衝擊農業。(攝影:黎振君)


農業受到氣候變遷的威脅,主要是氣溫暖化與極端氣候。氣溫升高下熱帶地區糧食會減產,溫帶地區反而因適合生長期的拉長而會增產。但是溫度突然的太高或太低、浸水或缺水太過嚴重,對全球農業生產都不利。

農委會正視氣候變遷與農業的問題,提出氣候變遷調適及淨零排放的六大策略,淨零排放就是減少農業產銷措施的溫室氣體釋放,而調適則是企圖消弭氣候變遷的威脅。六大策略中,「發展健康永續的有機產業」與聯合國貿易與發展會議在2013年提出的概念前後呼應:我們要由目前盛行的工業化農法與全球化糧食體系典範轉移到生態有機農法、小農與地產地消的在地糧食體系。

(攝影:黃名毅)

「泛有機農業」將是氣候變遷下農業的永續解方

目前各種環境友善的農法還不少,包括生物動力農法、有機農法、自然農法、生態農法、樸門農法等,雖然各有其特點,但基本理念就是強調順應生態原則,而最低的要求則是不用農藥化肥。「泛有機」就是這些農法的通稱,就好像成立於1972年的國際有機農業運動聯盟(IFOAM),也用「有機」來涵蓋各類相關農法。


(攝影:李政祐)

泛有機農法的精髓就是恢復、維持土壤的健康。健康的土壤含有較多的有機質、腐植質,形塑出適合植物生長的土壤理化性質。土中又有種類與數量繁多的生物,當作「農民的免費長工」,可以幫忙農作物製造肥料、吸收肥料、甚至於抵抗病蟲害,這就是泛有機農法不用農藥化肥可以永續生產的秘訣。


    原文刊登於綠媒體/氣候變遷下的永續解方:「泛有機農業」與「未來餐桌」

    ❊ 參考資料來源:
    (註1) https://www.reuters.com/article/us-un-drought-report-trfn-idUSKCN2DT1U6
    (註2) https://www.forbes.com/sites/jeffmcmahon/2019/12/02/5-reasons-agricultures-greenhouse-gas-emissions-are-usually-underestimated/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