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檢查真的有意義嗎?
直到一九五○年代為止,現代醫學基本上都是採取「對症療法」。病患頭痛就給止痛藥抑制疼痛,腹痛就給止瀉藥或通便劑,針對症狀,予以緩和症狀的處置,是為「對症療法」。
走過對症療法的時代,一九六○年代以後,醫學發展的風向開始轉變,「預防醫學」逐漸抬頭。
什麼是「預防醫學」?一言以蔽之,就是「長生的醫學」。例如,事先做好預防,避免民眾罹患心肌梗塞或腦梗塞;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癌症」,盡快動手術,以便控制病情不惡化,這些都是預防醫學的工作。事實上,治療高血壓、高膽固醇也屬於預防醫學的一環。即便高血壓、高膽固醇尚未引發不適症狀,卻有罹患腦中風的危險,所以仍然要給予藥物控制。但是在日本,預防疾病的用藥是不能請領保險給付的,所以才給了「高血壓症」、「高膽固醇症」的病名,方便開給處方藥物。
乍聽之下,「防範疾病於未然」似乎是件好事,然而為了防範疾病,醫界採取鼓勵民眾接受集體健檢與癌症篩檢等身體健康檢查。
關於接受健康檢查的弊病,如同第一章的說明,癌症篩檢除了增加更多罹癌病患以外,可說毫無意義。在發現「假性癌」之後,病患接受手術切除或化學治療,會破壞原本平靜安穩的生活,百害而無一利;萬一發現的是快速惡化的「真性癌」,其實早在發現之前,病情就已經發展到無可挽回的地步;若是進展緩慢的癌症,那麼等到出現症狀才動手治療也不遲。
再說,透過健檢發現數值異常,也未必可以達到預期中疾病防治的功效。
即便動用醫療手段,將數值控制在「健康」的標準範圍之內,卻有不少人開始出現不適症狀,生活毫無品質可言。
《勞動安全衛生法》中對業主和其雇員,明訂有接受健康檢查的義務。雖然部分歐美先進國家對乳癌、子宮頸癌的篩檢率高,但是像日本如此嚴格強制健檢的國家,在全世界實屬罕見,因此出現對集體健檢政策公開表示無法苟同的醫師。任職於東京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放射科的中川恵一副教授就主張「不做非必要健檢」的立場。
如果問我,現在的醫學到底有幾分真實性?我認為把大家普遍信以為真的醫學常識都當成胡說八道也不為過。從這個角度看,誤信「 預防」一詞的美好,而對「預防醫學」心存幻想,實在不可取。
我主張對醫學常識應該抱持懷疑態度,是有充分理由的。
日常飲食比服藥更重要
集體健檢的結果是以數字呈現。乍看之下,用數字管理健康,真是再科學不過,所以當健檢數字出現異常,民眾自然會抱持非治療不可的強迫觀念。經過治療以後,數字來到正常範圍,就會令人備感安心。
為了改善不健康的數字,有些醫師除了開處方藥之外,也會勸導病患多運
動、修正飲食習慣等,給予種種生活衛教。然而,絕大多數醫師治療高血壓、高血糖,都會把藥物治療列為首要,運動和飲食指導只是聊備一格。幾乎所有
的醫師都將改善生活習慣視為「錦上添花」。
從某種角度來說,醫師會這樣想也是無可厚非。因為單憑藥物的化學作
用,是可以強制將血壓、血糖數值降下來。然而,把眼光拉長來看,從臨床流
行病學的調查可以明確得知,修正飲食習慣遠比使用藥物來得有效。
以降血脂藥物「史塔汀」(statin)為例。這是東京農工大學特別榮譽教授遠
藤章博士的重大成就,他因為成功將「史塔汀」商業化,榮獲拉斯克—狄貝基
臨床醫學研究獎(Lasker-DeBakey Clinical Medical Research Award)等無數國內外醫
學大獎,其貢獻被譽為等同拿到諾貝爾獎的殊榮。根據研究,服用史塔丁可以
降低三成的心肌梗塞、缺血性心臟衰竭,功效值得肯定。然而,這些都是來自
歐美國家的研究數據。
在日本,服用史塔汀藥物能否減少心肌梗塞發病的相關研究,至今仍遲遲無法下定論,我認為這是必然的結果。因為日本人的飲食習慣和體質,本來就
不是容易罹患這類疾病的人種。
接受治療反而提高死亡風險
日本有幾位公開主張「團體健檢無用論」的有識之士,其中一位就是近藤誠醫師。
近藤醫師在著作《健康檢查做不得》(やってはいけない健康診断)書中,
講述了在芬蘭進行的一項對照實驗。該實驗的受試者(以日本的健檢標準來說)都是應該接受治療的病患。實驗人員將受試者分為「治療組」與「非治療組」,十五年後比較兩組的存活率。
受試者是從四十至五十歲的上班族當中,選出一千兩百名符合以下任一條件者。符合這七項條件中的任一項,都表示此人可能正處在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收縮壓160∼200mmHg
舒張壓95∼155mmHg
總膽固醇270mg/dl 以上
中性脂肪150mg/dl 以上
超出標準體重一二○%以上
一天抽十根菸以上
葡萄糖耐量測試,一小時血糖值162mg/dl 以上
以上條件幾乎都是日本健檢的常見項目,只要符合其中一項,就等同「贏得」參與該實驗的入場券。受試者分成兩組,一組照舊過著一直以來的生活,不加以任何限制,為「放任組」;另一組則有醫療人員積極給予各種醫療建議和輔導,為「醫療介入組」。兩組人數相同。
實驗進行五年後,「醫療介入組」每四個月接受一次實驗人員的訪談,並且在醫療專業的生活指導下,服用高血脂或高血壓處方藥物。
實驗進行的十五年之間,死亡統計結果究竟如何呢?
「放任組」的死亡人數總計四十六人,「醫療介入組」則是六十七人,後者的死亡率顯然比較高( 請參照表3)。而且根據原論文所述, 雖然「醫療介入組」罹患冠狀動脈性心臟病的風險低於「放任組」,但若把定期服藥的管理繁雜、服藥引起的副作用等都納入成本考量, 再加上死亡風險升高, 該組受試者所付出的種種努力可說並不划算。
該篇論文最後做了如此結論:
「生活習慣病的預防必須從多重因素著手, 這已是無庸置疑的事實, 然而針對預防心血管疾病所採取的方法, 以及不同方法之間的交互作用, 仍有待進一步研究。」實在令人扼腕。
我認為,將這個實驗結果對照日本的醫療現況,可以證明健檢的缺乏意義,也暴露出民眾無法自主選擇醫療的可怕。
《良醫才敢揭發的醫療真相:拒絕無效檢查,遏止過度醫療,拿回病主權的66個良心建議》
作者: 和田秀樹
譯者: 胡慧文
出版社:時報出版
(本篇圖文內容由 時報出版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