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能治癒!預防與逆轉癌細胞的86種正確觀念 | Jin

飲食640


我們都是癌症候選人


愈是平日健康狀況良好的人,就愈容易把「我不會得癌症」、「我的父母或兄弟姊妹沒有人罹患癌症,也沒有帶癌症基因,所以我不會得癌症」掛在嘴上。但是,愈是這種自認為健康的人,就愈少接受健康檢查,因此,當發現腫瘤時,通常都已經非常嚴重了,而且預後(1)也不會太樂觀。仔細一想,這也是理所當然。


(1)譯注:根據病人當下的狀況,推估未來治療後可能出現的結果。


不管父母兄弟和親戚是否罹癌,如果攝取含有致癌物質的食物,就一定會罹患癌症。若親戚中沒有人罹癌,那麼自己罹癌的機率,或許會比家中有人罹癌的人來得低,但是,如果因為這樣就認為「自己很安全」,那就大錯特錯了。


一天之內,體內會形成許多癌細胞,然後被免疫細胞消滅。某些前列腺癌是花了數十年的時間才慢慢變大,有時只是檢查時剛好沒被發現,或是尚未長大到能被檢查出來的大小,所以大家就認為那不是癌症。


在我們即將步入人生百歲的時代,由於壽命延長,自然會罹患各式各樣的疾病。如果人類的壽命長達一百五十年,應該所有的人都會罹患癌症吧。

一如上述,癌症是一種隨時可能出現在自己身上的疾病。


每天我們的體內都會產生癌細胞,若沒有被免疫細胞消滅,則會成為癌症,因此癌症是一種隨時都可能出現在自己身上的疾病。



癌症這種病


癌症是正常細胞的基因出現異常,不斷重複分裂而逐漸變大的疾病。癌細胞本身不會釋放致命毒素,傷害附近的細胞或器官,癌細胞也不會附著在旁邊的細胞上進行攻擊,對正常細胞造成傷害。從這樣的機制來看,癌細胞並不像白血球之一的嗜中性球一樣會造成發炎,或是像淋巴球一樣傷害細胞,造成身體的損傷。


然而,有別於分裂次數有限的正常細胞,癌細胞會無止盡地不斷分裂、增加,並進入淋巴液或血液中到處移動,而且還會像火苗一樣,到處擴散,且變得更多、更大,壓迫到正常器官的細胞,最後置換成癌細胞。


當癌細胞變成大型塊狀時,周邊的血管、淋巴管、膽管和胰管等,當然會受到壓迫、造成阻塞。此外,癌細胞附近也會長出許多新的血管,在吸收營養之後不斷變大。


以肝癌來說,因為在肝臟上的癌細胞不斷增加,而讓肝內膽管受到壓迫,使得膽汁無法正常分泌。由於膽汁會製造出膽紅素,當膽管被阻塞,膽汁便流往血管中,全身就會出現黃疸症狀。此外,當癌細胞變大、變多,正常的肝細胞變少時,肝臟就無法合成對人類生存來說非常重要的各種蛋白質,甚至還會造成出血,危及生命。


如果癌細胞維持在不會對器官運作造成阻礙的大小,也不再繼續長大,就不會威脅到生命。因此,治療方針除了殺死癌細胞之外,也可以採取將癌細胞控制在一定大小的方法。


癌細胞會自己製造出生存所需的物質,並且變大、轉移,但並不會釋放毒素。如果是藥物或毒素的話,則會對正常細胞造成傷害,讓器官無法正常運作。


比方說,若喝了氰酸鉀等有毒物質,或是吃了有毒的河豚肝,會造成中樞神經中毒、麻痺,使得相關器官無法正常運作,最後還會因為無法呼吸而導致死亡。然而,癌症這種疾病的機制和這些毒物截然不同,因此,有人認為「只要不讓癌細胞變大就沒問題」,換句話說,人類是可以與癌細胞和平共存的。


抗癌


如果癌細胞維持在不會對器官運作造成阻礙的大小,也不再繼續長大,就不會威脅到生命。因此,除了殺死癌細胞的治療,也可以採取將癌細胞控制在一定大小的治療方法。



基因和生活習慣


醫師在問診時會詢問患者諸多事項。其中,一定會問及家族病史,詳細詢問與病患有血緣關係者所罹患的疾病和死亡原因。這是因為疾病有時會和遺傳與生活習慣密切相關,若家族中有人罹患癌症,大致來說,會和以下兩件事有關


第一是基因問題。也就是說,這些人體內引發癌症的基因與讓癌症加速發展的基因非常活躍,或者缺少可以抑制癌症的基因。擁有這些基因的人,就比較容易罹患癌症。


但不只是癌症,其他疾病也一樣,生病不單只有基因的問題。除了基因之外,另一個和癌症有關的代表性因素就是環境因子,換句話說,就是因「生活習慣不良」而引發癌症。一般認為,環境因子和罹癌的關係更加密切。


若是在同一個家庭生活,飲食、運動、抽菸、飲酒等各種生活習慣,會從祖父、祖母、父親、母親,一直到孩子,代代相傳,這種生活環境或許會形成容易罹癌的體質。


大家只要思考一下食物就可以了解。「口味較重」、「口味較淡」、「甜的」、「辣的」等,每個家庭偏好的調味方式都不一樣,這就是代代相傳的家鄉味。若是住在海邊、以捕魚為業的家庭,每天吃的菜色應該多半是魚類料理;以務農為業的家庭,飯桌上應該會經常出現當季蔬菜。至於料理的烹調方式,也一樣會代代相傳。


我們知道,口腔內的牙周病菌、胃壁上的幽門螺旋桿菌與長住在腸內的數兆個腸內細菌,或是皮膚上的常見細菌等,都和疾病有密切的關係。這些和我們人類共生的細菌,主要是遺傳自父母親,因此和家人罹患相同疾病的機率也會比較高。所以,如果家人和親戚中有很多人都罹患癌症,就必須多加注意飲食內容和生活習慣。


癌症不只是基因的問題,也與飲食生活和環境脫不了關係。


抗癌02



癌症與腸內細菌的關係


最近,人們廣大關注「腸內細菌」的功能。有些腸內細菌是某個家族特有的,會自行分泌有用或有毒物質,自行刺激腸壁的受體(receptor),引發各種反應,而產生疾病。


因此,不同家族的腸內細菌,有些容易引發癌症,有些則不容易引發癌症。另一方面,我們吃的食物也會成為這些腸內細菌的「飼料」。腸內細菌的種類會隨著飼料的種類而減少或增加。


所謂不容易罹癌的家族,或許就是擁有不容易罹患癌症的飲食和生活習慣。同時,也可能有著不容易罹癌的基因、體質和腸內細菌。


針對發炎性腸道疾病的治療,目前已經開發出糞便移植的治療方法,也就是將含有腸道益菌的糞便轉移到患者身上,將來或許也可以用這樣的方法來預防癌症。現在,我們的團隊正在研究京都北部百歲人瑞糞便中的腸內細菌,希望可以從中發現能夠有效抑制癌症的腸內細菌。


不過,不光是生活習慣或腸內細菌的作用會形成癌症。如果大量攝取含有致癌物質的飲食,勢必也會引發癌症。


抗癌05


腸道中細菌好壞的多寡,跟癌症的生成也有關係。不容易罹癌的人可能體內擁有不易引發癌症的腸內細菌。



積極進行癌症篩檢


若對自己的健康狀態太過自信,完全不做任何檢查,癌細胞可能會變大或到處轉移,導致難以治療,有時還可能因此喪命。


定期接受癌症篩檢,早期發現癌症,在腫瘤還小的時候比較容易治療,這些是最基本的原則。雖然有人說不需要做癌症篩檢,但我建議最好還是要一年做一次。愈早發現、腫瘤愈小,會比較容易治療,預後也不錯。


平常身體健康的人通常會自認為「我一定不會得癌症」,但這樣的說法毫無根據。


相反的,經常生病、擔心自己健康狀況的人,通常會找機會做身體檢查,反而經常會在意想不到的部位發現癌細胞。這不是無病息災,而是「一病息災」。


不過,要一病息災是有條件的。就算在定期健康檢查時被告知沒有異常,也不能盡信,因為偶爾也會發生未留意到病灶或誤診的狀況。有些人雖然身體不舒服,卻因之前的檢查沒有發現異狀,而認為應該沒問題,所以沒有積極就診。特別是在這樣的狀況,當發現癌症時通常為時已晚。


抗癌04


即使有做檢查,也不可過度相信檢查的結果,一旦發現身體出現異常,就要馬上去看醫生。癌症篩檢最好一年做一次。儘管檢查結果都沒問題,一旦發現身體出現異常現象,仍要馬上去看醫生。



抗癌01

《日本醫學博士打造的全面抗癌計畫:癌症能治癒!預防與逆轉癌細胞的86種正確觀念》

作者:吉川敏一

(資料由時報出版提供)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