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提醒:婦女僅靠自我檢查不易發現早期乳癌,防治的重點,在於定期接受影像檢查。
針對乳癌不同亞型、不同分期,整體治療選擇與方式也有所差異,巫承哲醫師說明,第1期~第3期仍屬早期乳癌,其治療目標在於「根除」腫瘤,以避免未來復發,將以手術治療、放射治療、化學治療或荷爾蒙治療為主。
黃威翰副主任提醒,不明原因的發燒、淋巴結腫脹、身體搔癢、盜汗、久咳不癒、莫名變瘦,這六大症狀可能是淋巴癌警訊,若莫名發生務必儘速就醫檢查。
張悅詩醫師進一步指出,面對較難對付的三陰性乳癌,或是有家族癌症病史的患者,都會建議患者進行全基因檢測,確認自己屬於何種基因變異型態。
衛福部統計顯示,平均每天有31位婦女診斷罹患乳癌,其中近幾年也有逐漸年輕化趨勢,雖隨著乳癌的篩檢逐漸普及,新診斷患者多為早期乳癌,但面對正值壯年的女性,最擔憂就是乳癌治療會影響生育能力
乳癌位居我國女性癌症發生率之首,根據2020年底衛福部最新的癌症登記報告顯示,2018年新診斷的乳癌病例高達16325人(含原位癌2,771位),每年則約有超過兩千名患者死於乳癌,相當於每天超過40位婦女被診斷罹患乳癌、6位因乳癌失去生命,乳癌已是婦女健康的頭號大敵!
根據107年癌登資料顯示,新診斷乳癌個案為14,217人,簡單來說每37分鐘有1名婦女罹患乳癌,是婦女癌症發生率第一位,而每12名女性就有1人可能罹患乳癌。
粉紅色冊子上印滿QR Code,手機輕輕一掃,網頁另一端全是乳癌患者想了解的醫療資訊。臺北榮民總醫院推出「醫病共享決策樹」,促進醫病溝通,降低乳癌患者的參與醫療決策過程中的認知落差。
台灣罹癌人數屢創新高,每年更有約17萬人死於癌症,而體重和營養是影響癌症整體治療成效很重要的因素,醫師指出,20%的癌症病患是死於營養不良,而非本身的腫瘤疾病,因此,維持營養,避免體重減輕造成的惡病質,才是抗癌的致勝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