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和平最新調查 小琉球海洋生態瀕臨枯竭 | 十分好小編

記者會照片2.jpg
         屏東小琉球憑藉得天獨厚的自然景觀與海洋生態,成為旅遊熱門景點。觀光熱潮雖為小琉球帶來百萬遊客榮景,但《海保法》的缺席卻令觀光產業面臨生態危機。為了解小琉球海洋生態的真實情況,綠色和平團隊於今年 8 月實地走訪小琉球,並於沿岸 6 個遊憩點進行海洋生態調查。結果發現兩大問題:小琉球沿岸魚類資源幾近枯竭,同時珊瑚生態衰退不堪回首,顯示海洋資源瀕臨枯竭,成為觀光產業的警訊。

記者會照片1.jpg
        綠色和平海洋專案主任鍾孟勳表示,「這次調查結果顯示,小琉球的海洋資源正瀕臨枯竭,若現況持續,小琉球珍貴的觀光資產恐將消失殆盡,好不容易打造的旅遊產業鏈只怕無以為繼,行政院應立即送出《海洋保育法》草案,挽救枯竭的海洋生態和已拉警報的觀光產業。」

綠色和平生態調查_2.jpg 
        綠色和平這次於小琉球進行的調查,採用基礎生態調查常見之「穿越線」法,於水下 10 米執行定量觀察與底質監測,調查範圍包括山豬溝、杉福、肚仔坪、花瓶岩、龍蝦洞、蛤板灣 6 個遊憩地點。結果顯示,小琉球沿岸的魚類密度極低、多數遊憩點每平方公尺內的魚連 1 隻都不到,體長也偏小(平均僅 5 至 7 公分)。比如龍蝦洞、蛤板灣每平方公尺分別僅有 0.5 與 0.4 隻魚,密度最高的肚仔坪每平方公尺也只有 1.1 隻魚。若和臺灣其他水域的珊瑚礁生態系相比,比如墾丁入水口(每平方公尺 5 至 8 隻)或綠島(每平方公尺 3 至 6 隻),小琉球的魚類群聚密度(平均僅 0.5 至 1 隻)明顯低下,對遊客的吸引力恐日益下降。

綠色和平生態調查_3.JPG 
       為進一步了解小琉球海洋生態的變化,綠色和平也將此次調查結果與過去同樣點的歷史資料相比。結果發現,杉福、花瓶岩、龍蝦洞等遊憩點,魚類的單位面積個體數皆呈下滑趨勢,其中花瓶岩變化幅度最大,魚類的單位面積個體數由 2010 年的 2.5 隻滑落至 2023 年的 0.6 隻,足見小琉球的魚類資源仍在持續衰退。
綠色和平生態調查_1.png
        
        除了魚類資源枯竭的現象令人憂心,小琉球沿岸珊瑚的健康狀態也不甚理想。在綠色和平調查的 6 個遊憩點中,多數樣點的珊瑚覆蓋度低於 30 % 且珊瑚/藻類比例小於 0.5,屬於「衰退」等級,其中花瓶岩的珊瑚覆蓋度及珊瑚/藻類比例皆最低,已淪為「失能」等級。此外,小琉球各樣點的珊瑚礁系統皆出現「優勢物種單一化」傾向,顯示珊瑚礁生態系愈來愈不平衡。至於反映珊瑚礁健康程度的指標性物種–蝶魚、鸚哥魚與刺尾鵰類–也在急速下跌中,比如杉福跟花瓶岩兩地的指標性物種數量就較 2011 年大幅滑落。

       事實上,除了小琉球,臺灣幾個重要離島與海岸–澎湖、綠島、基隆潮境、北海岸等–皆因《海洋保育法》的缺席,無法有效保育海洋觀光資源。鍾孟勳強調,《海洋保育法》中分級管理的設計,本應系統性的保護海洋生態並支持觀光遊憩及漁業活動,可惜行政院消極拖延,不斷消磨海洋觀光產業的珍貴資產。綠色和平呼籲屏東與各地方政府,「自己的觀光資產自己救」,除制定保育費外,更可結合產官學與公民力量,執行完整生態調查與分級管理,由下而上落實海洋保護區治理,為海洋觀光資源的永續發展樹立典範。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