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錢麗安 攝影/ 黃基峰 圖片提供/ 石吉弘
三五成群的消費者在田區走動,看溪流、作物,與農場主人蹲下來查看某個像是穿山甲挖的土洞,或詢問某種菜該怎麼種、草長這麼長要怎麼處理、為何田區的泥土踩起來像海綿還會回彈等千奇百怪的問題。這不是時下流行的食農小旅行,而是透過消費者、生產者和第三方單位,「多方參與式保障系統」(Participatory Guarantee System,簡稱 PGS)的農產品查證方式。
為什麼我們要關心自己吃的菜?慈心基金會執行長蘇慕容表示「如果我們不瞭解蔬果種植的土地、環境生態與耕作人的用心,就會只憑價格與賣相作為選購基準,而看不到有機、友善耕作的價值。過去層出不窮的食安問題,就是消費者對食物來源漠不關心的結果。」
那麼,身為消費者的你我,可以透過哪些方式或管道來關心?蘇慕容笑說,「可以從擔任PGS消費者代表開始。」
秉持有機3.0精神的PGS,不強調有機驗證標章,而是透過多元互動過程,彰顯生態永續的價值。不同於有機作物驗證標章是由有機稽核員進行驗證,PGS是一群人來進行查證。PGS由第三方的查核人員為主持人,再加入消費者與農友代表,同時視狀況邀請專家學者一起參與。
透過不同角色的成員參與,讓查證的角度更多元化。消費者代表與生產者面對面交流,同時親自感受環境永續、生物多樣性、生態平衡的重要性,進而支持友善耕作。 而生產者受到其他成員的肯定與鼓舞,對友善耕作會更有信心,能讓更多農友堅持友善耕作。
▲透過PGS方式,消費者可以走進田間,關心自己吃的食物來源。
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與林務局2010年就開始合作推動「綠色保育標章」,原本以專責查證模式進行。2017年改採PGS方式查證,就是希望讓更多消費者有機會參與,達到推廣友善農業的目的。
蘇慕容說,PGS中理想的消費者角色是:消費者本來就是這個農場作物的購買者,這樣一來,消費者當然會關心他買的食物來源。「不用擔心不懂農業,或問的問題不夠專業,就是純粹從消費端來表達關心。」
加入其他農友一起查證的設計,對生產者與查證角色的農友都有好處。查訪者的農友可以提供他的專業經驗。曾有一位柑橘果農在種植上有些疑問,後來在PGS互訪時,另一位同樣栽種柑橘的農友提供許多小撇步,才成功地解決了種植上的問題。兩人還互相加line變成好朋友,分享種植心得。「從事友善耕作的農友心量都很大,願意與人分享,不藏私。」
除了慈心基金會,「部落e購」與「雲林縣小農友善耕作產業文化協會」也逐步將PGS概念導入農友及農產品的訪查。雲林縣小農友善耕作產業文化協會專員康慧賢表示,目前已有30名農友加入PGS訪查,不同鄉的農友進行互訪及交流,讓農友覺得對方是與自己站在同一陣線,是來協助一起解決問題、搭建願景的。
▲參與PGS的成員中,加入農友互訪的設計,讓友善耕作這條路多了扶持的力量。
在台灣,小農除了耕作,還需面對銷售通路的問題。PGS的導入,提供一個小農與消費者直接面對面的機會。當消費者實際走入田間,瞭解生產源頭與過程,就會瞭解永續農業的價值所在,進而透過購買,形成支持與鼓勵的效果。「PGS就是食農教育的一環,」蘇慕容進一步解釋說,不管是PGS,或是小農市集、產地之旅,推動綠色保育商品,都是希望可架構起食物從種植到餐桌上,一種良性的互動發展與網絡。
「幫我們號召消費者一起加入PGS行列吧!」蘇慕容笑說,只要是對農業生產感興趣都歡迎一起來體驗,不用擔心專業的問題。但如果真的無法參與,其實也可透過全台各地的小農市集、穀東俱樂部等友善耕作組織,或是購買友善耕作的商品,為從事有機耕作的農友,提供長期支持的力量。
PGS怎麼進行?(以慈心基金會為例)
完整的PGS查證方式分成3部分:行前會議、田區訪視及決定會議。
▾1.行前會議:由主持人介紹這次參與的農友代表、消費者代表等成員,再由農場主人簡報農場與耕作狀況。
▾2.田區訪視:成員走訪田區,查看使用的資材、耕作狀況以及周遭的生態環境,針對有疑問的地方詢問農友。
▾3.決定會議:由農友做補充說明,再請所有成員就參訪進行分享與建議、填寫訪查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