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吃才安全?BBC帶你破解食安迷思!】 | 風傳媒

01.jpg
曾幾何時,一頓健康豐盛的美食對現代人來說竟變得如此遙遠。(Pixabay)


培根與香菸為同等級的致癌物、吐司會導致過敏,甚至連碳酸飲料內的氣泡都會造成身體負擔?在現在這個世代,餐桌上的食物面臨越來越多的考驗,到底哪些是營養又安全的呢?BBC列舉多項常被人誤解的食物,並提供最新的研究資料,來解決這些餐桌上的食安迷思。

02.jpg


培根迷思:加工肉品與香菸皆有相同致癌風險

事實:雖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sation)宣稱培根會導致直腸癌,但事實並沒有想像中嚴重。根據英國癌症研究中心(Cancer Research UK)研究顯示,直腸癌與培根的關聯相當低,就算不吃任何肉類,罹患直腸癌的風險仍為5.5%,但若改成每天吃培根或是火腿,風險僅上升到6.5%。也就是說若停止食用培根,100個人中也只有1人能免於癌症的風險。但若吸菸者戒菸,有10到15人能免除癌症的威脅。比例相差十分懸殊。

英國政府建議每日攝取加工肉品的含量應保持在70克以下,大約等於3片醃肉或是2條香腸。簡而言之,傳統的英國早餐雖不如燕麥健康,但也絕不是「美味的香菸」。

03.jpg


咖啡迷思:咖啡因成癮會導致心臟疾病

真相:咖啡並不會提早送你進墳墓,事實上可能還能促進健康!根據2012年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進行長達13年的調查,在40萬美國人當中,每天喝3到6杯咖啡的人比不喝咖啡者少了10%的死亡風險,而得到心臟病、中風、糖尿病與口腔疾病的機率也下降,雖這僅是觀察研究,不能表示是否與其他生活習慣相關,但至少證明咖啡「癮」是完全無害的。

簡單來說,咖啡雖然不是長生不老的秘藥,但至少我們可以安心地享受每天早晨濃醇香的咖啡滋味。

04.jpg


小麥迷思:擔心麩質過多造成腦部病變,進而引發阿茲海默症發生

事實:根據統計資料顯示,大概僅有1%人口真正對小麥過敏,而受乳糜瀉(celiac disease)所困,此症狀會損傷患者的腸胃,使其營養不良。但有部分會對小麥感到「敏感」的人,雖不至於得到像乳糜瀉患者一樣的症狀,但如果吃過多麵包仍會造成身體不適。針對此類案例,各方說法爭議不斷,其可能原因是某種蛋白質或醣類所導致,而這些物質可能也包含在水果或洋蔥當中,並非單純減少小麥攝取就能解決問題。

而小麥會導致阿茲海默症發生也讓許多人陷入恐慌,甚至有人主張攝取過多的碳水化合物及醣類可能會導致神經損傷。因此「無麩質飲食」成為追求健康者的熱門話題,認為所有碳水化合物都是毒藥。但小麥成為人類主食已有超過1萬年歷史,除非有嚴重的過敏症狀,否則應該尋求更多直接證據,才足以決定是否停止食用。

05.jpg


奶油、起司、全脂牛奶迷思:乳製品會阻塞血管與造成心臟疾病

事實:在過去幾十年來,在起司等乳製品中所含有的飽和脂肪,被認為是提高膽固醇,而造成冠狀動脈阻塞的元兇。眾多的健康組織也號召使用植物油與人造奶油代替,並提倡地中海飲食法,以多聚不飽和(poly-unsaturates)脂肪取代飽和脂肪。

但近年來,在內科醫學年鑑(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中的研究結論認為高飽和脂肪的飲食法並不會造成冠狀動脈疾病比率增高。其將受試者分成兩組,一組在8周內每天接受高達含有27%飽和脂肪的豪達奶酪(Gouda cheese),另一組則是接受零飽和脂肪的飲食,但最後結果第1組受試者體內的膽固醇含量卻低於第2組。

雖然飽和脂肪食物具有較高的卡路里含量,但喝全脂牛奶者卻比喝脫脂牛奶的人還要纖細,最可能的原因為高脂肪的乳製品提高身體代謝速度,燃燒能量更有效率,或是高脂肪的食物能使身體不容易感受飢餓,也就不會吃下不健康使人發胖的零食。雖還無法完全釐清背後原因,但相對可以確定的是,飽和脂肪或許能使身材曲線更加「纖細」。

06.jpg


蛋迷思:含有導致心臟疾病的要素

事實:如同上述的乳製品,蛋雖同樣有造成心臟病與心血管阻塞的可能性,只要將1周的份量控制在7顆以內,就不會對身體造成危害,撇除過敏與便祕等個人因素,蛋是最安全與最有效率攝取蛋白質的方法。

07.jpg


低卡飲料迷思:人造甜味劑會增加罹癌風險

事實:根據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US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研究顯示,食用阿斯巴甜(aspartame)並不會提高腦癌、白血病(leukaemia)或是淋巴癌(lymphoma)的風險,其他人工甜味劑也有相同結果。但會導致葡萄糖不耐症與第2型糖尿病患者症狀發作,但其仍未完全證實。雖然人工甜味劑作為糖的替代品仍有些許缺失,但仍比全糖飲料來的健康許多。

我要留言